绿色发展政策动态要闻(2025 年 6月)
1.(6 月 2 日)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宣教〔2025〕41 号)。《意见》指出,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系统开展生态文化研究,建设完善生态文化载体,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为新时代新征程以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意见》从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强化生态文化传播推广、推动生态文化转化利用三个方面明确了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交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财富、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壮大生态文明主流舆论、繁荣生态文艺创作、打造生态文化阵地、推动生态文化出海、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等十项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506/t20250602_1120499.html)
2.(6 月 3 日)两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发改能源规〔2025〕624 号),明确了通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用电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用电营商环境先进地区,发展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用电营商环境特色城镇和乡村,带动全国城乡“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到 2029 年,我国基本建成办电便捷化、供电高质化、用电绿色化、服务普惠化、监管协同化的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我国“获得电力”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办电用电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意见》围绕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办电、用电全链条各环节,提出了 14 项任务 38 条具体措施。对于服务低碳转型、践行用电绿色化,《意见》要求,一是支持绿色电力应用。建立健全绿电宣传和推广长效服务机制,优化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机制,按照“三零”政策要求做好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电服务。二是服务用户节能增效。拓展公共增值服务,免费提供电能监测、能效诊断、能效咨询等公共延伸服务。加快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培育,规范提供用户侧能源托管、节能改造等服务。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6/content_7026428.htm)
3.(6 月 4 日)国家能源局开展第一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工作
国家能源局 6 月 4 日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5〕53 号)。《通知》结合前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有关前沿方向开展试点探索,依托典型项目开展单一方向试点,依托典型城市开展多方向综合试点,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突破。
《通知》明确,坚持重点突破,先期围绕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新一代煤电等七个方向开展试点工作。
(相关链接:https://www.nea.gov.cn/20250604/54a7b76e53ca4ec0bfab0a187cf7ddf7/c.html)
4.(6 月 5 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相关政策文件
近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财资环〔2025〕49 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财资环〔2025〕50 号)。
《意见》作为新阶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顶层设计的制度文件,主要对补偿机制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系统部署;《实施方案》作为落实《意见》的重要举措,主要明确中央层面组织协调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建立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意见》要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明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中央层面统一建立大江大河干流补偿机制、地方层面自主深化重点流域补偿机制建设。同时,从拓展补偿领域、丰富补偿要素、完善补偿标准、创新补偿形式、夯实平台支撑等方面,对地方省际间自主协商建立的机制作了细化要求。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总体要求,即中央财政积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在长江、黄河干流统一组织建立机制,逐步推广至其他重点流域;每三年开展一次政策评估调整,合理确定补偿指标和资金规模。二是规定了实施范围,先在长江干流 11 个省份、黄河干流 9 个省份实施,后续根据政策效果,适时将其他重点流域省份纳入。三是提出了主要措施,统一核算各省份出资或受偿金额,出资省份将资金缴入中央国库,财政部再将资金划拨至受偿省份;对流域省份自行拓展和深化两两协商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奖励等。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6/content_7026446.htm;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6/content_7026455.htm)
5.(6 月 5 日)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发布“共护美丽长江”联合倡议
2025 年六五环境日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于 5日在重庆市举办国家主场活动,旨在推动全社会进一步树牢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汇聚起呵护美丽中国、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磅礴力量。
长江经济带 11 位省(市)代表共同发布“共护美丽长江”联合倡议,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启动“共护美丽长江,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动活动,并进行火炬传递仪式,共同守护长江一江碧水永续东流。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倡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壮大生态环境资源服务力量,深化环保设施的公共开放能力,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6/content_7026580.htm)
6.(6 月 9 日)住建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国办函〔2025〕57 号)。《意见》要求,到 2027 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偷排乱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0%以上,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提出,各地要把规划内建筑垃圾利用、处置设施作为城市兜底性市政基础设施,纳入本地区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按期完成设施建设任务。
为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意见》从支持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推广产品应用和完善付费制度加以明确: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培育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增强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发挥引领作用。鼓励推行建筑垃圾收运、利用一体化运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认证,健全产品应用标准规范,鼓励将产品价格纳入建设工程材料造价信息清单。鼓励使用财政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国有资金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各地要结合实际,畅通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建筑材料、路基材料等应用渠道,明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应用范围、使用部位等要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原则,建筑垃圾产生方应支付合理的建筑垃圾运输、利用、处置费用。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要主动向社会公布各类建筑垃圾运输、利用、处置等价格信息。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6/content_7027026.htm)
7.(6 月 9 日)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在法国尼斯召开
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9 日在法国尼斯开幕。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以及私营部门等各界代表汇集于此共商全球海洋治理。
本次会议成果以《尼斯海洋行动计划》呈现,框架包括一份政治宣言以及 800 多项各国政府、科学界、联合国机构和民间社会作出的自愿承诺,涵盖青年参与、深海生态系统研究、能力建设以及批准关键国际协议等内容。其中,欧盟宣布投资 10 亿欧元用于海洋保护、科研及可持续渔业;法属波利尼西亚计划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建立全球最大海洋保护区,面积约达 500 万平方公里;德国启动 1 亿欧元项目清除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水下弹药;新西兰承诺投入 5200 万美元加强太平洋海洋治理;西班牙则设立五个新海洋保护区。在创新融资方面,印尼与世界银行共同推出“珊瑚债券”,为珊瑚礁保护提供支持;巴拿马与加拿大牵头成立“静海高目标联盟”,37 个国家共同应对水下噪音污染。
会议另一个亮点是推动《公海条约》进程。该条约于2023 年通过,旨在加强对国际水域海洋生物的保护。过去一周,又有 19 个国家批准该协议,使总数达到 50 个,距离生效所需的 60 国门槛更近一步。
(相关链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5/06/1139536)
8.(6 月 20 日)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作用 助力美丽上海建设的通知》
近日,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作用 助力美丽上海建设的通知》,围绕绿色金融重点领域项目、金融机构专业能力建设、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 20 条具体举措。
《通知》提出,要加大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稳步扩大绿色贷款和转型贷款规模;支持本市各区、各产业园区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完善绿色金融产融合作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投招贷联动;推动绿色建筑标准与绿色信贷标准有效衔接;探索上海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持续建设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上海绿色项目库;加大节水领域融资支持力度,支持节水产业发展。
《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健全绿色金融工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区域碳市场作用,推动碳普惠体系建设,开发基于环境要素的金融产品,丰富绿色投融资产品;强化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和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和碳核算工作,持续优化 ESG 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相关链接:http://shanghai.pbc.gov.cn/fzhshanghai/113571/5740383/index.html)
9.(6 月 20 日)生态环境部公开征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为持续挖掘、推广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征集 2025 年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的通知》(环办便函〔2025〕205 号),面向社会征集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可复制性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根据《通知》,案例申报主体包括但不限于研究开发机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成果应用企业和产业园区等。案例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新污染物治理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应对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监测与智慧环保,以及其他生态环境领域等。成果转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行投资转化、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作转化、作价投资或其他方式等。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506/t20250620_1121661.html)
10.(6 月 25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报告(2025)》
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2024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会同 14 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并牵头推进工作落实,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良好开局。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工作情况,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我国碳足迹工作的实践和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并于2025 年“全国低碳日”(6 月 25 日)正式发布。《进展报告》系统梳理了 2024 年以来各部门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工作进展,从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介绍相关工作成效,并对未来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作出展望。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ywdt/xwfb/202506/t20250625_1121882.shtml)
11.(6 月 26 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为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进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意见》从6 个方面提出 24 项举措,对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作出安排部署。
一是全力保障江河安澜,包括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强化洪涝灾害风险防控。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包括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科学配置江河流域水资源,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三是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包括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四是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包括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江河水环境治理。五是传承弘扬水文化,包括保护水文化遗产,传播水文化。六是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包括进一步强化全流域管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强化科技赋能。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6/content_7029509.htm)
12.(6 月 26 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6 月 26 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工信厅科〔2025〕33 号)的通知。《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7 年,推动制修订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百项以上,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到 2030 年,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基础更加牢固,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对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实施方案》部署产品碳足迹核算、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急用攻坚,绿色低碳产业、数绿协同领域标准创新引领,节能节水、绿色制造领域标准提升更新等三大行动。其中明确“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加快电动自行车废锂离子蓄电池综合利用标准研究”“加快推动完善光伏、新能源汽车、绿色智算、绿色船舶、绿色航空、绿色电力装备、绿色轻工、环保装备等领域标准体系,支撑绿色发展新动能培育”等。
《实施方案》还提出加强标准化技术能力建设、政策标准衔接、标准贯标达标等保障措施,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工作效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6/content_7029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