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24年2月行业动态

2024-02-04 14:57
434
1.12 27 日)生态环境部等印发《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
 
12 27 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的通知,提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 EOD 模式创新,对 EOD 项目进一步强调合理控制项目规模、禁止生态修复和产业开发无关捆绑、强调不依托政府付费实现自平衡等导向,并就 EOD 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流程提出具体要求。
 
根据《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EOD 模式具有明确的特征标准和严格的适用条件,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之间须密切关联,深度融合。生态环境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关联产业开发品质和价值,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彼此受益。项目通过关联产业增值收益平衡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在项目层面应不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即可达到项目资金自平衡。
 
据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阶段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从严把控,稳妥推进 EOD 项目入库和实施,开展项目跟踪调研和技术指导,总结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研究完善有利于 EOD项目实施的政策。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5/202401/t20240102_1060425.html
 
2.12 28 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 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 年)》,提出到 2025 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绿色船舶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船用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应用与国际同步,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超过 50%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是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要聚焦现代船舶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加快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行动纲要明确了两个阶段目标,到 2025 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到 2030 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成,绿色船舶产品形成完整谱系供应能力,绿色船舶技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绿色船舶国际市场份额保持世界领先。行动纲要从构建绿色船舶产品体系、推动制造体系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明确提出实施绿色智能船舶标准化引领工程,优化提升大型远洋船舶 LNG 动力船型,加快甲醇、氨动力船型研发,探索开发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船型,加快形成绿色船舶谱系化供给能力。在加快绿色动力系统研发应用方面,行动纲要提出实施船舶动力创新工程,提升传统燃油、LNG 船用发动机效率,稳步扩大 LNG 船用发动机市场应用规模等,同时加快新能源燃料供给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污染物排放监控系统等研发应用。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3175.htm
 
3.1 1 日)《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2023 12 28 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宣布《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 2024 1 1 日起施行。《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共七章五十七
条,重点对能源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消费等领域的绿色转型作了规范,同时明确了基本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
《条例》提出,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会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
促进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氢能、合成燃料、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方式的发展,有序推动多元化推广应用。电网企业应当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将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条件的绿色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
 
(相关链接:http://www.spcsc.sh.cn/n8347/n8467/u1ai260470.html
 
4.1 2 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发布
 
1 2 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沪苏浙两省一市发展改革委、苏州嘉兴两市政府共同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示范区未来三年重大建设项目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1 16 日,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顾军介绍了《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有关情况。
 
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锚定生态环保、设施互通、产业创新、民生服务四大领域,推动新一批展现新理念新模式的项
目落地,加快提升示范区集聚度和显示度。其中在生态环保领域,围绕加快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生态格局,稳步实施河湖生态修复、清水绿廊建设、河网水系连通、污染治理提升四项行动,推进 17 个项目建设。在完成元荡 23.9 公里岸线全面贯通的基础上,这一轮将实现淀山湖岸线的全面贯通,完成蓝色珠链(二期)水环境、伍子塘流域综合治理,太浦河后续工程也将开工建设,示范区生态基底将进一步锚固,生态优势转化的基础将更加扎实。
 
(相关链接:https://ghzyj.sh.gov.cn/gzdt/20240118/837e34d15d984468b6cd625addeacae0.html
 
5.1 11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
 
1 11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意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提出细化举措,主要部署了以下重点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
 
意见还从不同角度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揽子激励性政策举措,调动各方面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推进生态综合补偿,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稳步推进气候投融资创新等。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5405.htm
 
6.1 15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
 
1 15 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试点单位共包括 21 个城市、43 个产业园区。城市涵盖资源型、工业型、综合型、生态良好型等多种类型,产业园区涉及钢铁、有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试点单位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代表性较强,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衔接,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体现了多领域、多层次创新试点的工作导向和实践要求。
 
生态环境部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焦实际问题,明确协同目标、探索协同路径、创新协同管理、引领协同技术,加快形成一批效果好、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将有力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加强跟踪和指导,建立定期会商、任务交办、跟踪评估、定点帮扶、成果推广等保障机制,强化试点全过程管理,因地制宜推进试点任务,提供常态化专家技术帮扶,注重发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积极性,引导试点单位在发展模式、管理措施、技术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试点城市名单如下:
 
 
试点产业园区名单如下: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ywgz/zcghtjdd/sthjzc/202401/t20240115_1063668.shtml
 
7.1 19 日)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
意见》
 
1 19 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两份意见均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率先推进,确定分区域、分阶段改造任务。
 
在推动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底前,重点区域取得明显进展,力争 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
造,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基本完成有组织、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到 2028 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 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
 
在推动实施焦化企业(含半焦生产)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意见明确,到 2025 年底前,重点区域力争 60%焦化产能完成
改造;到 2028 年底前,重点区域焦化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 80%焦化产能完成改造。
 
此外,意见还分别对水泥和焦化行业明确了组织排放控制指标、清洁运输等具体要求,对不能稳定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还提出视情节取消相关优惠政策和依法依规处罚等措施。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401/t20240119_1064243.html
 
8.(1 月 22 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1 22 日上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CCER 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
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生态环境部称,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3 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准备工作不断加快。2023 10 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
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随后,生态环境部第一批四类 CCER 项目方法学,奠定了全国 CCER 市场启动的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北京绿色交易所不断完善全国 CCER 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系统,并相继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等细则。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实施规则》,为全国 CCER 启动做好了最后准备工作。
 
暂停多年后,全国 CCER 市场启动备受业界期待,首批公布的 CCER 项目方法学覆盖的林业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领域有望率先获益。
 
(相关链接:https://www.mee.gov.cn/ywdt/szyw/202401/t20240122_1064407.shtml
 
9.1 29 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2023年中国能源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投资等情况
 
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2023 年中国能源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投资等情况。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能源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 34%;新型储能发展迅速,新增装机规模约 2260 万千瓦/4870 万千瓦时;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 5.7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7.9%
 
2023 年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 2.8 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高出 1.6 个百分点。其中,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 6700 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 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 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 3800 亿元,辽宁、甘肃、新疆 3 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 2 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3139 万千瓦/6687 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 2.1 小时。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 1000 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技术方面,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2023 年以来,多个 300 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 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国家能源局称,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一是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截至 2023 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 1236 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新能源发展较快的省区。二是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 1539 万千瓦,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宁夏等系统调节需求较大的省区。三是服务用户灵活高效用能,广东、浙江等省工商业用户储能迅速发展。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content_6928849.htm
 
10.1 29 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 1 29 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 2027 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根据《意见》,在能源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将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相关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9021.htm
<< 上一篇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江西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拜访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股东单位 下一篇 >>